湘莲由来的传说

作者:湖南湘莲 发布时间:2023-07-17 11:44:58点击:300

关于湘莲由来,在湘潭县主要有白石铺莲花寨金莲花、花石罗汉山七仙女下凡和隐山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三种传说,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美好心愿。

传说一,关于白石铺莲花寨金莲花的传说。很久以前,湘潭县东南部白石铺的紫荆湖,湖边山上有一座突起的山峰名为莲花寨,莲花寨下有一片几百亩的莲田,归财主马万财所有。他生性懒惰,全是雇佣长工和短工种莲,其中一个叫王玉的后生,为人勤劳诚实,白天替财主种莲,晚上还要看守山林。于是,便在山上搭了一个茅草棚安身,旁边凹地有一口池塘。

王玉种莲非常精心,灌水、施肥、除虫、去草非常及时,莲子结实多,颗粒又大,为财主赚了不少的钱,财主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。王玉渐渐地人老了,成了一个孤老头子,每天仍要干很多的活,还得独自打理生计。一天,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茅草棚,又饿又累。他点燃微弱的桐油灯,发现灶里余火未熄,揭开锅盖时,锅里已有热气腾腾的饭菜,还有一碗莲子汤。以后接连数日,天天饭菜飘香,连衣服都洗叠好了。附近又没有人家,是什么人暗中相助呢?他百思不得其解,一心想要弄个明白。一天,他提早收工上山,躲在茅草棚附近低处的树林里,要看究竟是什么人来。等着等着,忽然一阵芳香飘来,莲池中飘起两片翠绿的大荷叶,接着长出一枝渐渐开放的莲花,花蕊中有一个十六、七岁的小姑娘,满面粉红,像莲花一样美丽,身材窈窕,上穿粉红衣,下系翠绿裙,楚楚动人,从莲花上走下来,上了岸,径直走进茅草棚去了。不一会儿,棚顶升起缕缕炊烟,飘出饭菜的香味。接着,姑娘又把他换下的衣服,在池塘中洗干净后拿进屋去了。傍晚,姑娘走出茅草棚,走到池边,手一招,池中又出现先前的那朵大莲花。姑娘轻轻一跃,隐入花心。霎时,荷叶伴着莲花沉下水去了。

这样又过了好几天,又一天,待姑哴走进茅草棚后,王玉也跟了进去,他在门口的一声咳嗽,惊动了姑娘,姑娘闻声后立刻转身要走,他连忙挡住恳切地说:“我知道你是莲花仙子,天天帮我做事,我只想当面谢你一声,没有别的意思。”姑娘说:“我不是莲花仙子,我是莲花仙子的弟子金莲花,这里的莲花都是我的好姐妹。莲花仙子感谢你精心照料我们姐妹,又见你孤身一人,生活困苦,于是派我来帮助你。”说罢便走,他也不好强留,只是叹了一声气说:“我这个孤老头子,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孙女就好了,希望你以后常来。”金莲花同情地点了点头,飘然而去。一天,金莲花又来了,并告诉他,说是莲花仙子同意她给老人当孙女,以后便再也没有回去了。金莲花十分善良、勤劳,心灵手巧,还会做一些好看的荷藕莲制品。她每天做好饭菜等爷爷回来吃,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给爷爷穿。后来,又砍了一些木头,盖了一栋小巧玲珑的木房子。莲池里长出茂盛的莲花,结的莲子又大又好,成熟期又早,在市场上买了好价钱,日子过得富裕起来了。有了金莲花孙女的照料,他精神上也很快活。

后来马万财知道了这些情况,又见金莲花长得十分美丽,便起了歹心。说王玉住的地方和池塘是马家的,要他把卖莲子的钱都交出来,还要他将金莲花送去马家当使女,才准他在山上住下来,不然就要拆他的屋,还要将他绑送官衙。他被吓得胆颤心惊,金莲花痛斥了马万财的为富不仁,然后向池塘一招手,池中立刻涌现出一朵特大的莲花,金莲花拉着爷爷纵身跳进了莲花花心之中。霎时寒风冷雨骤起,将马万财和他的狗腿子击得东歪西倒,弄得好不容易才踉踉跄跄下了山来,只见寨下莲田的莲花、荷叶和已经结子的莲蓬,被刮得一干二净,从此莲花寨的莲子绝迹了。不久,在相距莲花寨几十里的金莲山下,出现了大片莲田,王玉和金莲花爷孙俩在那里领着人们种莲。枝叶特别繁荗,花大而美,莲子颗粒大,质地优良,又粉又糯,成为贡莲,“寸三莲”更被称为贡莲珍品。后来,种莲逐渐在白石铺一带多了起来,人们都说是王玉爷爷和金莲花姑娘的帮助,才种出了这样优质的莲子。

传说二,关于花石罗汉山七仙女下凡的传说。很久很久以前,花石罗汉山下住着一个勤劳智慧的青年,名叫大山。大山家里很穷,靠打柴种地来维持一个哑爷爷和一个盲妻子的生活。一天,天上的七仙女下凡,路过罗汉山,看到这里山青水秀,景色迷人,就一齐停下来观赏。热情好客的大山,拿出自家最好的食品来招待这些姑娘。姑娘们告别时,每人从头上摘下一颗珍珠,丢进大山屋前的池塘中。看着看着,池塘里长出了团团碧绿的荷叶,开出了粉红的莲花,结出了硕大的莲蓬,莲蓬里装满了珍珠般的莲子。大山高兴极了,毎天回来,他总要领着哑爷爷和盲妻子去池边转转。

一天,大山从地里回来,肚子饿了,便摘下一个莲蓬,剥开一尝,味道好香,疲劳和饥饿瞬息即逝。他赶忙为哑爷爷和盲妻子送去几颗,也真巧,哑爷爷吃了莲子能说话了,盲妻子吃了莲子睁开了双眼。莲子对人有如此大的功用,迅速传遍了湘潭及湖南城乡。以后,大山和周边的许多穷苦人家便靠种莲子富裕起来了。

传说三,关于隐山周敦颐《爱莲说》的传说。北宋理学家,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周敦颐(1017-1073),北宋道州营道(今湖南道县)人。他小时候随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在衡阳西塘居住,西塘是一个大湖,分为上下两湖,湖中种满莲花,有“西湖十里白莲花”之美称,为衡阳八景之一。故他从小就与莲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宋仁宗嘉祐后期,相传周敦颐为国子博士,通判虞州,宦游到潭州(今湘潭县)黄荆坪龙山(又称龙王山)莲花峰下隐居授徒讲学。由于长期与莲荷为伴,潜移默化,领悟了莲花的高尚品格,于是,在嘉祐八年(1063) ,时年47岁,他有感而发,在莲花池畔居所写下了《爱莲说》,全文虽然只有119个字,却成了千古绝唱。“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”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”只有莲花,既积极入世,又不为世俗污秽所染(出污泥而不染);本身虽然美丽,却不浮华,不向人献媚(濯清涟而不妖);行为正直,不入岐途,不攀附他人,更不趋炎附势(中通外直,不枝不蔓〉;独立自尊,不可亵渎(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)。将莲的品格提到了一种代表气节、坚贞和高洁的君子人格的高度,也更加增添了莲荷的人文因子。由于诸多名士在这里隐居,龙山后改称隐山。在隐山既有周氏祠堂“石阁文章昭百代,柳营事业炳千秋”的对联,又有东山村“门垂细柳,池爱莲花”的门联(该诗石刻遗物今尚保存)。

《爱莲说》成就了湘莲这一地方特色产品,使这里的人们更爱莲荷,从而广泛种埴,成为了真正的莲乡。